傳:否序卦:泰者,通也。物不可以終通,故受之以否。夫物理往來,通泰之極則必否,否所以次泰也。為卦天上地下,天地相交,隂陽和暢,則為泰。天處上,地處下,是天地隔絶,不相交通,所以為否也。
三山吳氏曰:泰否之機(jī),常相待也,亦常相禪也。先天之卦,泰以否對。後天之卦,泰以否繼。對則遠(yuǎn)而繼則近也。先天自乾八卦便至泰,泰三十二卦方至否,泰易而否難也。後天自乾十卦方至泰,泰一卦便至否,泰難而否易也。雖否而泰,泰而否,有若循環(huán),然泰之中又有否,否之中又有泰,倚伏之機(jī),可畏也哉!
否之匪人。【否備鄙反】。
傳:天地交而萬物生於中,然後三才備,人為最靈,故為萬物之首。凡生天地之中者,皆人道也。天地不交,則不生萬物,是無人道,故曰匪人,謂非人道也。消長闔闢,相因而不息,泰極則復(fù),否終則傾,無常而不變之理,人道豈能無也?既否則泰矣。
○雲(yún)峯胡氏曰:以天地言,隂陽不交,生道絶矣,匪人也。以一身言,陽上亢而隂下滯,元?dú)饨咭樱巳艘病R匀诵难裕擞麨橹黛秲?nèi),天理緣飾於外,失其所以為人矣,匪人也。
【原文】不利君子貞,大往小來。
傳:夫上下交通,剛?cè)岷蜁又酪病7駝t反是,故不利君子貞。君子正道,否塞不行也。大往小來,陽往而隂來也。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之象,故為否也。
《本義》:否,閉塞也,七月之卦也。正與泰反,故曰匪人,謂非人道也。其占不利於君子之正道,蓋乾往居外,坤來居內(nèi),又自漸卦而來,則九往居四,六來居三也。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,由比六三而誤也。傳不特解,其義亦可見。
劉氏曰:否之時(shí),雖不利君子之貞,君子之貞,不可無也。守此不變時(shí)之否,道之亨也。
○雙湖胡氏曰:大往小來,卦變也。否自泰來,三陽往外,三隂來內(nèi),成否也。
○進(jìn)齋徐氏曰:泰先言小往大來,而後言吉亨,是以天運(yùn)推之人事。否先言匪人,不利君子貞,而後言大往小來,是以人事參之天運(yùn)。泰則歸之天,否則責(zé)之人,聖人之意深矣。
彖曰:否之匪人,不利君子貞,大往小來,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,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。內(nèi)陰而外陽,內(nèi)柔而外剛,內(nèi)小人而外君子,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也。
傳:夫天地之氣不交,則萬物無生成之理。上下之義不交,則天下無邦國之道。建邦國,所以為治也。上施政以治民,民戴君而從命,上下相交,所以治安也。今上下不交,是天下無邦國之道也。隂柔在內(nèi),陽剛在外,君子往居於外,小人來處於內(nèi),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之時(shí)也。
○臨川吳氏曰:天地之氣交,則萬物?達(dá)而生。天地之氣不交,則萬物抑閼而死。先王建邦以分治天下之民,民之情上通於君,則天下治而為泰。若君心不下逮,民情不上通,是上下隔絶不交,天下雖有邦,與無邦同矣,所以為否也。
○建安丘氏曰:內(nèi)隂外陽,以天道言。內(nèi)柔外剛,以地道言。內(nèi)小人,外君子,以世道言。
○節(jié)齋蔡氏曰:彖傳言隂陽者,惟泰否而已。蓋泰否二卦皆具乾坤之體也,而泰言健順則乾坤之德,否言剛?cè)釀t其質(zhì)也。否者,氣藏乎質(zhì)而不交,故不可以德言,但言其質(zhì)而已。
○李氏曰:否泰反其類,故否之辭皆與泰反。
○隆山李氏曰:夫隂陽二氣對行乎天地間,或者謂陽一而隂二,故君子少,小人多,治世少,亂世多。然自有天地以來,隂陽二氣分於四序,無一歲不得其平者。而君子小人治亂之運(yùn)則或不齊,豈幽隂之氣獨(dú)盛於人間,而天運(yùn)不爾邪?是不然。天人有相勝之理,治亂有可易之運(yùn),特在人所以制之者如何耳。否之世雖則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,而所以消小人,長君子,亦必有道矣。此作易者所以極論其消長,而寄之於爻。
【原文】象曰:天地不交,否。君子以儉德辟難,不可榮以祿。【辟音避,難去聲】。
傳:天地不相交通,故為否。否塞之時(shí),君子道消,當(dāng)觀否塞之象,而以儉損其德,避免禍難,不可榮居祿位也。否者,小人得志之時(shí),君子居顯榮之地,禍患必及其身,故宜晦處窮約也。
○張子曰:天地閉則賢人隱,君子於此時(shí),期於無咎無譽(yù)足矣。
○隆山李氏曰:泰之時(shí),君子勝則包小人,故泰之象辭,止論后以財(cái)成輔相,而不及君子之人。否之時(shí),小人勝則害君子,故否之象辭,要使君子以儉德避難,而辭榮祿。
○孔子曰:天地閉,賢才隱,善乎其處否者也。
《本義》:收歛其德,不形於外,以避小人之難,人不得以祿位榮之。
○平庵項(xiàng)氏曰:儉德避難,不與害交也。不可榮以祿,不與利交也。不可榮者,言不可得而榮,非戒其不可也。
○建安丘氏曰:儉德避難,象坤隂之吝。不可榮以祿,象乾德之剛。如六四之括 無咎,即儉德避難也。乾初九之遯世無悶,即不可榮以祿也。
初六:拔茅茹,以其彙,貞吉,亨。
傳:泰與否皆取茅為象者,以羣陽羣隂同在下,有牽連之象也。泰之時(shí)則以同征為吉,否之時(shí)則以同貞為亨。始以內(nèi)小人、外君子為否之義,復(fù)以初六否而在下為君子之道。易隨時(shí)取義,變動(dòng)無常,否之時(shí)在下者,君子也。否之三隂,上皆有應(yīng),在否隔之時(shí),隔絶不相通,故無應(yīng)義。初六能與其類,貞固其節(jié),則處否之吉,而其道之亨也。當(dāng)否而能進(jìn)者,小人也。君子則伸道免禍而已,君子進(jìn)退,未嘗不與其類同也。
《或問》:《程傳》以此爻為君子在下,以正自守,如何?
○朱子曰:恐牽強(qiáng),不是此意。
《本義》:三隂在下,當(dāng)否之時(shí),小人連類而進(jìn)之象,而初之惡則未形也,故戒其貞則吉而亨。蓋能如是,則變而為君子矣。
○朱子曰:拔茅茹,貞吉亨,這是吉兇未判時(shí),若能於此改變時(shí),小人便是做君子。
○平庵項(xiàng)氏曰:泰之初九,君子始以類進(jìn),君子難進(jìn),故聖人勉之以征。否之初六,小人始以類進(jìn),小人進(jìn)而為邪,故聖人戒之以貞。
○建安丘氏曰:君子小人,本無定名,唯正與不正而已。正便是君子,不正便是小人。否小人,長之卦。不利君子,正之時(shí)也。以下三隂言之,則皆為時(shí)之小人。唯初六之過未形,易於從善,聖人於此即以正勉之。蓋小人而能正,則變?yōu)榫右印9叔柁o以貞字屬君子,而初六以貞字訓(xùn)小人,所以為小人謀,即所以為君子謀也。
【原文】象曰:拔茅貞吉,志在君也。
傳:爻以六自守於下,明君子處下【一作否】。之道,象復(fù)推明,以象君子之心。君子固守其節(jié)以處下者,非樂於不進(jìn)獨(dú)善也,以其道方否,不可進(jìn),故安之耳。心固未嘗不在天下也,其志常在得君而進(jìn),以康濟(jì)天下,故曰志在君也。
○兼山郭氏曰:居廟堂則憂其民,處江湖則憂其君,蓋泰之志在外,而否之志在君之意也。
《本義》:小人而變?yōu)榫樱瑒t能以愛君為念,而不計(jì)其私矣。
○臨川吳氏曰:泰初九應(yīng)六四,六四,隂也,民也。初之陽,志在澤民,不獨(dú)善其身,而兼濟(jì)天下,故曰志在外。否初六應(yīng)九四,九四,陽也,君也。初之隂,志在承君,不自植私黨,而同仕公朝,故曰志在君。
六二:包承,小人吉,大人否亨。
傳:六二其質(zhì)則隂柔,其居則中正。以隂柔小人而言,則方否於下,志所包畜者,在承順乎上,以求濟(jì)其否,為身之利,小人之吉也。大人當(dāng)否,則以道自處,豈肯枉己屈道,承順於上?唯自守其否而已。身之否,乃其道之亨也。或曰:上下不交,何所承乎?曰:正則否矣,小人順上之心,未嘗無也。
○中溪張氏曰:六二以柔居柔,包藏隂謀,以承順其上。當(dāng)此之時(shí),羣小彈冠相慶,可謂小人吉矣。唯大人之德,以儉約自守,不求榮祿,身之否,乃道之亨,故曰大人否,亨。
○潛室陳氏曰:此爻《程傳》謂承順乎上,求濟(jì)其否,為身之利,小人之吉。看來只是否之時(shí),居中用事,為卦之主。但其質(zhì)柔順而居中正,乃小人之忠厚,善承君子者。故在小人分上,不害為吉。大人如是,則可羞矣。
《本義》:隂柔而中正,小人而能包容承順乎君子之象,小人之吉道也。故占者小人如是則吉,大人則當(dāng)安守其否,而後道亨。蓋不可以彼包承於我,而自失其守也。
○朱子曰:易中亦有時(shí)而為小人謀,如包承小人吉,大人否亨,言小人當(dāng)否之時(shí),能包承君子則吉。但此雖為小人謀,乃所以為君子謀也。包承,也是包得許多承順底意思。
○雲(yún)峯胡氏曰:初之惡未形,故不稱曰小人,至六二則直以小人稱矣。泰卦辭曰吉亨,否初爻辭亦曰吉亨,否之初猶可變而為泰也。二曰小人吉,大人否亨,於是乎成否矣。曰大人否亨者,見得否者君子之事,小人固無所謂否也。小人能包容承順乎君子,小人之吉也。大人不可以其包承於我,而自失其守,大人之身雖否,大人之道固亨也。
【原文】象曰:大人否亨,不亂羣也。
傳:大人於否之時(shí),守其正節(jié),不雜亂於小人之羣類,身雖否而道之亨也,故曰否亨。不以道而身亨,乃道之否也。不云君子而云大人,能如是則【一無則字】其道大矣。
《本義》:言不亂於小人之羣。
○雲(yún)峯胡氏曰:二隂在下,小人之羣也。大人不為其羣所亂,雖否而亨矣。
六三:包羞。
傳:三以隂柔不中不正而居否,又切近於上,非能守道安命,窮斯濫矣。極小人之情狀者也,其所包畜,謀慮邪濫,無所不至,可羞恥也。《本義》:以隂居陽而不中正,小人志於傷善而未能也,故為包羞之象。然以其未?故無兇咎之戒。
○朱子曰:初六是那小人欲為惡而未?露之時(shí),到六二包承,則已是打破頭面了。然尚自承順那君子,未肯十分做小人在。到六三便全做小人了,所以包許多羞恥。大凡小人做了罪惡,他心下也自不穩(wěn)當(dāng),此便是包羞之說。
○建安丘氏曰:否下三爻雖皆隂類,然初六、六二則尚介乎君子小人正邪之間,獨(dú)六三則邪而不正,純乎小人矣。宜其不顧屈辱而包羞忍恥也。
○雲(yún)峯胡氏曰:二與三皆隂柔,故皆有包含之象。六二隂柔中正,其所藴者欲承順乎君子。六三隂柔不中正,所藴者直欲傷害君子而未能耳,故有包羞之象。占不曰兇咎者,或謂包羞而未?也。倘其自以為可羞,則亦羞恥之心,義之端也,故不言兇咎。
【原文】象曰:包羞,位不當(dāng)也。
傳:隂柔居否,而不中不正,所為可羞者,處不當(dāng)故也。處不當(dāng)位,所為不以道也。
東萊呂氏曰:人無有不善,所以包蓄邪濫,至可羞恥者,豈其本心也?特所處之位不當(dāng)而已。位之一字,當(dāng)詳玩。
九四:有命無咎,疇離祉。
傳:四以陽剛健體,居近君之位,是以濟(jì)否之才而得高位者也,足以輔上濟(jì)否。然當(dāng)君道方否之時(shí),處逼近之地,所惡在居助取忌而已。若能使動(dòng)必出於君命,威柄一歸於上,則無咎而其志行矣。能使事皆出於君命,則可以濟(jì)時(shí)之否,其疇類皆附離其福祉。離,麗也。君子道行,則與其類同進(jìn)以濟(jì)天下之否。疇,離祉也。小人之進(jìn),亦以其類同也。
○龜山楊氏曰:東漢之衰,嬖倖持權(quán),內(nèi)小人而外君子,至是而否極矣。竇武、何進(jìn)倚元舅之親,招集天下名儒碩德,共起而圖之,宜若可為也。然命不出於君,而下不應(yīng),故與疇類皆?於禍。
《本義》:否,過中矣,將濟(jì)之時(shí)也。九四以陽居隂,不極其剛,故其占為有命無咎。而疇類三陽,皆獲其福也。命,謂天命。
○朱子曰:否已過中,上三爻是說君子,言君子有天命而無咎。
○否九四雖是陽爻,猶未離乎否體,只緣他是陽,故可以有為。然須有命,方做得有命是箇機(jī)會,方可以做。占者便須是有箇築著磕著時(shí)節(jié),方做得事成,方無咎。又曰:有命無咎,疇離祉,這裏是吉兇未判,須是有命,方得無咎。故須得一箇幸會,方能轉(zhuǎn)禍為福。
○問:九四三隂己過而陽得亨,則否過中而將濟(jì)之時(shí),與泰九三正相類。曰:泰九三時(shí)已有小人,便是可畏如此,故艱貞則無咎。否下三爻君子尚畏他,至九四即不畏之矣,故有有命無咎,疇離祉之象。占
○進(jìn)齋徐氏曰:否九四有命,即泰九三無往不復(fù)之義。言隂陽往來,否泰反復(fù),天運(yùn)之常道固如此也。
○雲(yún)峯胡氏曰:諸解皆以命為君命,《本義》以為天命。蓋泰九三無平不陂,無往不復(fù),否九四有命,否泰之變皆天也。然泰變?yōu)榉褚祝熟秲?nèi)卦即言之。否變?yōu)樘╇y,故於外卦始言之。此《本義》於泰否之四皆曰己過乎中,而否之三不言也。泰之三必?zé)o咎而後有福,否之四必?zé)o咎而後疇離祉。三四乾坤交接之處,隂陽往來之會,君子當(dāng)此,必自無過而後可為福,而後可為疇類之福。或曰:否九四時(shí)吉兇未判,必有命方得無咎。其所謂無咎者,天也,非人也。曰:《本義》云九四以陽居隂,不極其剛,故其占為有命無咎。蓋唯四不極其剛,此所以為四之無咎也。一諉諸天,可乎哉?
○雙湖胡氏曰:泰九三平陂往復(fù),皆警戒辭,尚冀其艱貞無咎。而否九四則直稱有命無咎,疇離祉,歡欣慶賀之意溢於言表。然則為小人者,讀易至此爻,曷不改心易慮,何樂乎為小人哉?
【原文】象曰:有命無咎,志行也。
傳:有君命則得無咎,乃可以濟(jì)否,其志得行也。
東谷鄭氏曰:君子不可榮以祿,蓋為不在位者設(shè)也。若四之志行,以居近君之位,而任濟(jì)否之責(zé)者也,而欲儉德避難,可乎?
九五:休否,大人吉,其亡其亡,繫于苞桑。
傳:五以陽剛中正之德居尊,【一作君】位,故能休息天下之否,大人之吉也。大人當(dāng)位,能以其道休息天下之否,以循致於泰,猶未離於否也,故有其亡之戒。否既休息,漸將反【一作及】。泰不可便為安肆,當(dāng)深慮遠(yuǎn)戒,常虞否之復(fù)來,曰:其亡矣!其亡矣!其繋于苞桑,謂為安固之道,如維繋于苞桑也。桑之為物,其根深固。苞,謂叢生者,其固尤甚,聖人之戒深矣。漢王允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,所以致禍敗也。繫辭曰:危者,安其位者也。亡者,保其存者也。亂者,有其治者也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亂,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。
《本義》:陽剛中正以居尊位,能休時(shí)之否,大人之事也。故此爻之占,大人遇之則吉。然又當(dāng)戒懼,如繫辭傳所云也。
《或問》:九五其亡其亡,繋于苞桑,如何?
○朱子曰:有戒懼危亡之心,則便有苞桑繋固之象。蓋能戒懼危亡,則如繫于苞桑,堅(jiān)固不拔矣。如此說,則象占乃有收殺,非是其亡其亡,而又繫于苞桑也。又曰:九五以陽剛得位,可以休息天下之否。然須常存得危亡之心,方有苞桑之固。不知聖人於否泰,只管說包字如何,須是象上如何取其義,今曉他不得。問:看否泰二卦,見得泰無不否。若是有手段底,則是稍遲得。曰:自古由治而入亂者易,由亂而入治者難。治世少不支吾,便入亂去。亂時(shí)須是大人休否,方做得。
○進(jìn)齋徐氏曰:否,六二柔也,故以大人、小人對言。蓋雖否塞之時(shí),未嘗無陽類也。九五剛也,故以大人獨(dú)言。大人,即九五也。
○雲(yún)峯胡氏曰:二五皆以大人言。蓋以大人而處六二之時(shí),有德無位,當(dāng)守其否,而後道亨。以大人而居九五之位,則有德有位,能休時(shí)之否矣。然則九五休否之大人,即六二所謂否亨之大人也。前日不能處否而亨,今日其能休天下之否乎?然謂之休否,否雖暫息,猶未盡傾也。九五大人當(dāng)休否之初,即有戒懼危亡之心,則是否之方休,已有包桑繫固之象矣。其卒能傾否而為泰也,固宜。
【原文】象曰:大人之吉,位正當(dāng)也。
傳:有大人之德,而得至尊之正位,故能休【一有息字】天下之否,是以吉也。無其位,則雖有其道,將何為乎?故聖人之位,謂之大寶。
○中溪張氏曰:處否而能獲吉者,以九五之位正當(dāng)也。有其德而無其位,則否安能吉哉?此漢光武自隴蜀既平之後,未嘗不存苞桑之戒者是也。
○勿軒熊氏曰:泰不能不否者,六五柔懦之君,當(dāng)任其咎。否終復(fù)泰者,九五剛明之君,是賴焉。然則為君者,與其為泰六五之柔,寧為否九五之剛。
上九:傾否,先否後喜。
傳:上九,否之終也。物理極而必反,故泰極則否,否極則泰。上九,否既極矣,故否道傾覆而變也。先極,否也;後傾,喜也。否傾則泰矣,後喜也。
《本義》:以陽剛居否極,能傾時(shí)之否者也,其占為先否後喜。
○朱子曰:易為君子謀,如否內(nèi)三爻,是小人得志之時(shí),然不大段會做得事。初則如此,二又如此,三雖做得些箇,也不濟(jì)事。到四則聖人便說他那君子得時(shí)否,漸次及泰。?道理五之苞桑,繫辭中說得條暢盡之矣。上九之傾否,到這裏便傾了否做泰。又曰:否本是隂長之卦,九五休否,上九傾否,又自大,故好。蓋隂之與陽,自是不可相旡者。今以四時(shí)寒暑而論,若是無隂陽,亦做事不成。但以善惡及君子小人而論,則聖人直是要消盡了惡,去盡了小人,蓋亦抑隂進(jìn)陽之義。某於坤卦曾畧?此意。
○童溪王氏曰:言傾否而不言否,傾人力居多焉。以陽剛之才,居否之終,固所優(yōu)為也。
○雲(yún)峯胡氏曰:九四有命,是否己過中將濟(jì)之時(shí)。九五休否,是否方休息可濟(jì)之時(shí)。上九傾否,則如水之傾否,於此盡矣。先否後喜,此喜字又自其亡其亡戒懼中來。
○閭丘氏昕曰:泰之終,言城復(fù)于隍以戒之。否之終,言先否後喜以勸之。若以否泰相仍為一定之?dāng)?shù),則易不必作矣。
○和靖尹氏曰:易之道如日星,但患於理未精,失其機(jī)會,即暗於理者也。問:所謂機(jī)會,豈非當(dāng)泰之時(shí),便可裁成輔相;當(dāng)否時(shí),便可歛德避難否?曰:非也。易,逆數(shù)也。若是其時(shí),人雖不會如此做,正在未到泰之上六,便要知泰將極;未到否之上九,便知否欲傾也。此謂機(jī)會。
【原文】象曰:否終則傾,何可長也。
傳:否終則必傾,豈有長否之理?極而必反,理之常也。然反危為安,易亂為治,必有剛陽之才而後能也。故否之上九則能傾否,屯之上六則不能變屯也。
○建安丘氏曰:否卦則大往小來為義,故內(nèi)三隂爻屬否,外三陽爻屬泰。初六言拔茅,則小人用事之始。六二言包承,則小人得志之時(shí)。六三言包羞,則小人欲傷善而未能之意。此三爻皆以否言也。至九四言有命無咎,則否己過中而泰欲來之時(shí)也。九五言繫於苞桑,則人君休否之事。上九言先否後喜,則否傾而為泰矣。天下豈有終否之時(shí)乎?
○趙氏曰:泰三陽在內(nèi),有君子同升之象。隂雖在外,而六五下應(yīng)九二,有柔得尊位而能下賢之象,故六爻以交相應(yīng)為善。否則三隂在內(nèi),有小人方進(jìn)之象。陽雖在外,而九五得位,有剛健中正以興衰撥亂之象,故六爻唯三陽為善。各以爻義取,與成卦之體不同也。
周易傳義大全卷五
<經(jīng)部,易類,周易傳義大全>
【資料錄入】:丁不二
【初次點(diǎn)校】:訾翠芬
【再次點(diǎn)校】:暫無
【負(fù)責(zé)版主】:待申請
【點(diǎn)校底本】:《欽定四庫全書》第二十八冊經(jīng)部二十二(文淵閣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