坤至柔而動也剛,至靜而德方。後得主而有常,含萬物而化光。坤道其順乎,承天而時行。
坤至柔而動剛,蓋陽氣之翕聚於隂內(nèi),而發(fā)散於外者也,故其剛於動處見之。若夫大地之體,本至靜也,而其德則方。德者,其功效也;方者,賦物有定形也。不先而後,乃隨陽而得主,不失其常。陽施隂受,含萬物之陽氣於內(nèi),而變化發(fā)生於外,森然可觀,天資始而地資生也。是地之動靜,皆所以順乎天,四時之變化,皆承天而行也。凡屬乎坤道者,何莫不然乎?
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臣弒其君,子弒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來者漸矣,由辯之不早辨也。易曰:履霜,堅氷至。蓋言順也。
初九潛龍,陽氣之藏于內(nèi)也;初六履霜,隂氣之見于外也。善有慶矣,積之至於有餘慶;不善有殃矣,積之至于有餘殃。殃之甚至于弒逆,而其始由于一念之不善,積而至于此,如履霜之馴至于堅氷也,則何可不辯之于早也?順宜從本義作慎。
直其正也,方其義也。君子敬以直內(nèi),義以方外,敬義立而德不孤。直方大,不習(xí)無不利,則不疑其所行也。
卦體之中虛為直,德方為義。敬則不偏不倚,如未發(fā)之中,德之存于內(nèi)者也。義則事之裁制,如中節(jié)之和,德之形于外者也。敬義夾持,內(nèi)外交養(yǎng),則德日宏大,義精仁熟,物來順應(yīng),時措咸宜,無所勉強(qiáng),又何疑乎?舊以乾實(shí)言誠,坤虛言敬,不惟遺卻義字,且乾坤之德非有二也。天地之道皆誠也,敬不可與誠對,敬所以誠也。敬以直內(nèi),非即閑邪存誠乎?非即忠信進(jìn)德乎?義以方外,非即言信行謹(jǐn)乎?非即修辭立誠乎?安得有二也?誠者,天之道也。敬義者,所以至于誠也。坤之承天也,所以效法乎乾也。聖希天,賢希聖,皆不外乎誠也。又敬則主一而已,義則有許多條理,必知之明然後不疑,故曰精義,曰辨義,皆窮理也。如是而後可大,故朱子譏陸子靜一向孤單,規(guī)模狹隘,正坐未曾窮理。
隂雖有美,含之以從王事,弗敢成也。地道也,妻道也,臣道也。地道無成,而代有終也。
天資始而地資生,生而成之,其曰無成,何也?夫物之生長收藏,雖由于地,而要無非四時之氣所釀而成也。地則承天而代終其事耳,其成功則天也。家之事,妻代其終矣;國之事,臣代其終矣。天道人事一也。
天地變化,草木蕃;天地閉,賢人隱。易曰:括囊,無咎無譽(yù)。蓋言謹(jǐn)也。
坤為闔戶,四在上下之間,處重隂之位,君子消息盈虛,與時偕行,所以括囊也。無譽(yù)不成乎名也,有譽(yù)則非括囊矣。
君子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,而暢於四支,發(fā)於事業(yè),美之至也。
黃中,中也。正位,位也。通理,中虛也。居體,坤位也。積于中而發(fā)于外,有自然而不可掩之文,非矯飾也。
隂疑於陽必戰(zhàn),為其嫌於無陽也,故稱龍焉。猶未離其類也,故稱血焉。夫玄黃者,天地之雜也。天玄而地黃。
隂陽相戰(zhàn)而曰龍戰(zhàn),是陽稱龍,隂亦稱龍也。何以俱稱龍?謂隂之嫌于陽也。嫌即疑也,以龍稱隂,其血隂血也,血隂類也,而玄黃之雜,以其疑于陽也。
《易箋》卷七
上一章節(jié)
下一章節(jié)